这是我们讲述的第21个买房故事。
“不买房!不买房!不买房!” 这是当下大部分的买房者的内心独白。
尤其刚毕业的年轻人,都不太想给自己套上房贷的枷锁,甚至有些谈房色变,对售房电话避之不及。(具体可回顾《年轻人为什么不买房了?我采访了10个90后》)
当然,也有积极加入置业大军的95后,譬如本期买房故事主角:小小—97年的应届生,刚毕业就考虑购房事宜。
对于他们来说,房子就是生活必需品,早买早享受。
*以下为小小本人自述。
因为有过三段不愉快的租房经历,买房成了我人生的首要目标。
我刚从法国留学回来一年不到,我租了三次房子。
第一套,是很多毕业生的第一站:城中村,想先作为过渡,因为是短租,选择又少,最后定了位于巷子深处的一个小单间,我是想着白天在外上班,晚上才回去睡觉,就一天在屋子里的时间并没有很多,所以定的时候没有很介意环境。
不过环境比想象中要恶劣,因为广州炎热潮湿的天气,被夹在两栋楼之间的我,感受不到任何通风和光线,住了两周左右,我决定换房子。
长时间不见阳光真的很容易抑郁
第二套房子,选择的是一个小区,跟一个妹子合租,对方很喜欢做饭,但不爱收拾,每次做完饭,厨房都是一片狼藉,而且都是放到第二天甚至第三天才清理,沟通了几次无果之后,我决定再换房子。
到了第三套房子,我租的是一个短租公寓,环境还不错,但是一层楼有二十几户,隔音效果也比较差,半夜也会经常听到走廊来来往往的脚步声,或者隔壁稍微动作大点,也会传到我的房间。
三次租房都没有很顺利,我买房的念头越来越强烈,满脑子都是“我要住在自己的房子”,因此跟父母商量了之后,我开启了属于我自己的买房之路。
人生路上,我选择先苦后甜。
谁说年轻人不想买房的?我身边很多同龄的朋友,都有关注楼市,无关结婚生孩子,就觉得买房是人生必经阶段之一,人总要有自己的家。
除了身边的朋友,我家人也是购房意识比较强,爹妈从以前在韶关打工,到后来去了武汉发展,都有购置房产,现在他们两位老人家在南沙也有一套养老房。
我们家也不是富二代,他们第一套房子也是没日没夜打拼回来的,那时候就觉得,房产是最保值的资产,所以后面有多余的钱,都会选择买房,而不是投资其他理财产品。
在身边人的耳濡目染下,我对于买房的态度是很积极的。
很多人都会觉得,我刚毕业就考虑买房,背后肯定有强大的经济助力。
这个是原因之一,首付是需要爹妈支持,但月供我也是评估过自身未来职业发展和收入之后,自己可以承担大部分,才决定购买的。
第二个原因,则是我相信,生活总是有苦有甜,看先后顺序而已,我选择毕业后买房,可能生活上因为背负房贷而少了很多乐趣,但是这个时间是我事业拼搏的黄金年龄,有了房贷,我会更有动力去挣钱。
第三个原因,上面也提到了,我再也不想租房了。
小小周末都会跟朋友去看房
暴跌不会,最多就横着。
广州近期的楼市情况,我也略有耳闻,“暴跌”、“站岗”、“断供”、“烂尾”……但对于自住需求强烈的我影响并不大。
我家南沙的房子是19年购买的,其实对比现在的价格,也算是站岗了,包括很多朋友,都是前两年高位购入的,但我们真的没有很担心未来会亏。
因为一线城市的房价,再怎么跌,都不可能回到10年前,顶多横在那里,跌一点,过段时候再涨一点,大家口中的“跌穿”我觉得真不会出现,不然之前那些业主,不得哭晕在厕所吗?
其次,我的购房需求其实还是紧贴市场主流,而且放到未来也适用:
预算方面,能够去到500-600万,这个价位的一手/10年内次新在广州能选择的不少;
买房区域,我自己是市场类工作,偏职能型的,工作范围都是在市中心,所以我可能会看市区或者黄埔、白云这些跟市区接壤、1公里内有地铁的区域,市中心就不考虑了,够不上也容易堵车;像南沙、增城这种比较远的,我也不考虑,开车和公共交通通勤都超过90分钟的,很影响生活体验。
市中心虽然通达,但高峰期堵塞情况严重
配套的话,我喜欢周边稍微有点生活氛围的,因为我的工作时长还是比较长,如果周边啥都没有全靠底商,我加个班回来外卖都送不到,不太行;
对于户型,90平上下的三房就够了,因为未来我是不打算跟父母同住的,太大也不好搞卫生;
所以综合以上需求,我觉得即使以后置换,也是比较好找下一任买家的。
房子对于我来讲,就像一个消费品,我需要就买,至于其他,交给市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