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来,泉州台商投资区立足“顶层设计+高标布局”,统筹社会工作服务体系建设,坚持将为服务对象解难为出发点,以养老助残帮困扶幼为切入点,以党建引领为主心骨、五社联动为主渠道、资源整合为主力军、社会治理为主目标,创新引进台湾督导社工、引入慈善资金、引导部门联动,创设1个区级社会工作服务指导中心、4个区级示范站,助推社工影响面和关注度双提升。
“四给”做保障 注入社工“源动力”
出台《泉州台商投资区乡镇社会工作服务站购买服务项目实施方案(试行)》通知,统筹乡镇社工站建设服务项目180万元、社会组织参与民政服务省级专项资金20万元、退役军人服务社工岗位购买24万元、残疾人辅助器具适配员社工岗位购买6万元,共计230万元,人均投入全市第一。
出台《泉州台商投资区加快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为年度获得社会工作者职业资格的社会工作从业人员分别给予一次性兑现奖励,迄今共发放一次性奖励29.8万元,惠及助理社会工作师110人、社会工作师14人、高级社会工作师1人。
为敦促社工站服务提档升级,主动邀请专业性强、规范性好、评估经验丰富的第三方评估机构对承接乡镇社工站建设服务项目的社会工作服务承接机构分别进行中期、末期评估,以评促建、助力发展,整体水平进步明显。与当地小区共同探索“党建+近邻安邻睦邻‘三邻融合’”小区治理模式,发挥“37度议事机制”“党员积分制”优势,回应居民呼声需求,打造集开放、集约、共享为一体的“一刻钟”便民服务圈。今年以来,共协同业委会、物业公司召开党建联席会议9次,组织活动13场、服务居民群众903人次。
“四法”有创新 全面增添“能动力”
深入属地走访,聚焦群众关切,选准服务重点,通过“四扶三帮二送”突出抓好“太阳花”困境青少年培养,为145名困境青少年筑起帮扶网。今年来,开展研学计划、寒暑假令营、家庭亲情支持服务4期,组织成长技能培训5场,链接高校志愿者开展课业辅导服务400人次。充实完善“六化”思路,融合村居幸福院和一体化卫生所,与专业医院共建,促进医养结合居家化;培育志愿队伍,链接公益资源,促进救助帮扶精准化;结合村居健身场所,开设老中青各年龄段教育课程,促进健身教育全龄化;运用红白喜事场所,促进婚丧嫁娶从简化;激发居民参与社区服务与管理的主观能动性,促进社区治理创新化;推广“全科+专科”特色服务机制,促进民生服务规范化。重点服务辖区弱势群体,举办能力提升活动6场,慰问低保和残疾群体980人次,入户医疗服务65人次,开展儿童关爱服务8场、服务224人次。
发挥党员代表议事协商制度、村民议事协商制度两项制度优势,发动社区平台、社会组织、社工、志愿者、公益资源5个社会力量参与,提升社区自治的内驱力、邻里守望互助关爱、“助医”“助学”“助急”服务3个近邻服务水平,形成1套积分激励机制。今年来,借力乡贤理事会举行周议事15次、社区村民议事协商打卡165人次,慰问帮扶服务100余人次,助医10场320人次、助幼10场285人次、协助疫苗接种助急1000余人次。
以1名站长+2名副站长+2名督导+8名社工+N个志愿者、爱心单位、社会组织等多方资源,形成“13+N”队伍线,对驻站社工开展督导、培训50余次;依托海丝文化艺术展馆、回族使馆、白奇古街等阵地开展活动30余场,形成阵地线;以“1334+N”服务模式开展活动,
奏响“四曲”强措施 提升系统“恒动力”
聘请中国社科院等行业翘楚、高级社工,形成各级调研、坐班指导、外出参访、多方督导、志愿团建的工作机制,把社工站打造成为百姓满意、社会认可的专业服务窗口,被评为泉州市“强基促稳”优秀典型案例。
扎实开展百崎社工站省级示范点创建,总结提炼“五个回”新举措。今年来,示范点开展42场社区活动、服务8500人次,发展注册志愿者89名、服务565小时,协助困难群体及其他居民防疫等3000余人次。疫情时期联动五社多元要素,助力社区抗疫工作。今年3月泉州新一轮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区、乡镇、村三级社工以最快的速度,联动36家社会组织、29名社工、658名志愿者投入抗疫斗争,同时,链接36家社会慈善单位,捐款捐物947.9万元,为全区1694户低保、残疾人、困境儿童等困难对象送去防疫物资。今年来,对辖区内全体驻站社工开展机构内部督导200余次,组织线上线下培训100余次,召开2次季度研究调度会议,增强乡镇社工站社工队伍履职能力及团队凝聚力。(王龙峰 康伟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