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是个系统工程,而全方位退出机制是重要组成部分。
最近,高校“超期硕博”现象引发关注。近年来高校硕士、博士研究生延期毕业已不是新鲜事,尤其博士研究生延期一至两年毕业已近乎常态。某种意义上说,这是高校对博士研究生培养从严要求,提高学位授予门槛的必然结果。但如新闻所述,一些学生在校学习时间长达8年至14年不等,这绝非正常现象。
事实上,它是前些年高校研究生教育从招生到培养各环节,一系列不合理因素累积造成的结果。一方面,问题在于导师。一段时间以来,各高校研究生教育规模扩张速度过快,许多学位授予点仓促上马,部分高校让原本不具备指导研究生能力的人成为导师。另一方面,一些学生报考研究生是随大流的非理性选择。学生入学上完规定的课程后,把时间和精力放到其他事务上,耽误了学术研究。当然,还有种情况是,部分在职研究生往往因学术能力较弱、精力分配不足等因素,在不断提升研究生教育质量的“严出”大环境下难以顺利毕业。
大量研究生超期滞留,造成挤占培养资源、增强学校管理成本等问题。但“超期硕博”带来的问题远不止此。它还会由此引发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校,甚至老师与学校之间的诸多矛盾,给学校和学科发展埋下隐患。
要解决这种问题,首先要坚持“严出”原则不动摇。对学校而言,如果延期毕业的学生数量较大,为避免引发冲突而通过降低标准的方式息事宁人,这无疑是不可取的,也容易损害研究生教育的严肃性。因此,各高校要在研究生培养中尽快建立明确的全方位退出机制。
针对学生的退出机制可以多种多样。比如,有些博士研究生,当他难以完成博士学业时,可以建议其攻读第二硕士学位;更多的学术型研究生,如果发现学生缺少学术研究能力,但动手实践能力较强的,可以建议其转攻专业学位研究生。这样的安排,也可以最大程度降低学生的试错成本,是真正为学生负责。
当然,研究生培养的退出机制,不只是针对学生,更应包括学位点和研究生导师。这两年,一些学校利用政策便利,在一级学科博士点下设立了很多二级学科方向,让一些师资力量极为薄弱的学科,也开始以交叉学科的名义招收博士研究生。但在国家层面强调严出的大背景下,如果导师学术水平不到位,学科培养质量难以保证,其要么以放水的方式让大量低水平的博士研究生走向社会,要么造成新的“超期硕博”现象。
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高是个系统工程,而全方位退出机制同样是这个系统工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当下社会关注“超期硕博”现象,也为我们建立这一机制提供了契机。各高校不妨本着负责的态度,尽快让全方位退出机制落地生根。
□王天定(学者)
研究生超期毕业上一篇 教师,多读书吧
下一篇 抚州幼师高专2022单招招生简章